2014年46号文件推动中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:马拉松、冰雪运动成新亮点
2014年10月20日,体育产业里程碑式的文件《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46号文件”)发布,标志着体育产业开始向中国经济的重要一极。
三年来,马拉松赛事数量和跑者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。综合健身已成为中国的新名片,目前中国积极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数已达4.34亿人。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实现历史性突破。滑雪场的数量从个位数增加到如今的600多个。借助冰雪运动热潮,曾经的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。
三年时间,体育产业总产值增至1.7万亿元,增加值由2006年的983亿元增至2015年的5494亿元,占同期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0.46%增至2015年的5494亿元。 2015年为0.8%,预计今年将达到1%。体育产业已成为中国向消费拉动型经济转型的有力抓手。
三年来,从乡村到城市,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,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体育产业的生机和活力。只有不忘初心,才能取得成功。三年来,中国人民从体育事业中获得了难以形容的满足感。这是体育产业从业者的初心和使命。
昨天,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纲领性地提出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”。这一划时代的判断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。这也是体育产业未来行动的指南。这意味着,五年后,中国体育产业将真正成长为参天大树,肩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。
1.7万亿
46号文发布以来,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。 2013年,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值1.1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91%,增加值3563亿元,增加值占GDP的0.63%。
2014年,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值(总规模)13574.71亿元,增加值4040.98亿元,占同期GDP的0.64%。
2015年,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值(总规模)1.7万亿元,比2014年增长26.02%,增加值5494亿元,占同期GDP的0.8%。可以明显看出,2015年各方面数据均大幅增长,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。 5494亿元人民币几乎接近斯里兰卡2016年的GDP总量。
2016年,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值(总规模)预计将达到或超过2万亿元大关,占同期GDP的比重预计接近或达到1%(注:体育行业相关统计数据将于一年后发布)。
从全国体育产业11大类来看,2015年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最大,分别为11238.2亿元和2755.5亿元,占比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。分别为65.7%和50.2%。
作为体育产业的主体,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指标数据是衡量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。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2014年,全国体育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35亿元,同比增长20.5%。
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,2015年,体育服务业(除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九大类)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5713.6亿元和2703.6亿元,占分别为 33.4% 和 49.2%。增长势头明显,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明显改善。
未来,随着人均消费能力不断增强、消费观念转变、对身心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强,居民健康方面的消费活力将进一步释放。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重点已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体育。建设体育强国已成为国家意志。到2025年,国内体育产业总市值将突破5万亿元。这个量化指标不仅会成为创业和投资的温床,也将成为创业和投资的温床。现有体育产业格局全面拓宽。
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00家
2015年之前体育行业A股上市公司数量尚无准确统计,但保守估计数量极为有限。自“46号文”发布以来,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增长惊人。据不完全统计,2017年,沪深证券交易所共有78家体育概念上市公司。 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025.6亿元,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总额373.99亿元。
2015年之前,新三板体育企业仅有8家,2015年增至27家,2017年增至52家。
与前两年大部分体育行业新三板挂牌企业盈利艰难的情况相比,这种情况自2016年以来有所改善。中信新三板数据显示,2016年是新三板体育行业企业盈利拐点。 2016年,新三板体育公司整体营收同比增长38.08%至79.75亿元,整体净利润由2015年的-4.38亿元转为净利润2.51亿元。其中,电竞公司表现出色,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均排名第一,分别达到423.63%和2405.84%。
进入2017年后2025 2014年西甲联赛2025 2014年西甲联赛,新三板体育产业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.76%至39.61亿元,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22.96%从4.02亿元至4.94亿元元。体育彩票取代电子竞技,成为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增速第一,分别达到2456.36%和2447.65%。
新三板分层以来,一些业绩较好的体育企业进入了创新层。据Wind相关数据显示,2016年52家体育企业中有7家进入创新阶段;根据已披露的公司2016年年报数据,这7家体育企业中,体育之窗、凯鲁石继续满足创新级别标准。随后,新增9家符合创新层筛选标准的体育企业:舒华集团、英雄互娱、小屋滑雪、博森、耀宇文化、博德威、网影文化、体运通、亚特体育。
体育产业投融资蓬勃发展
●(注:该数据为2013-2016年)
在政策红利驱动下,体育产业成为投资热点。 2014年至2015年,体育产业投融资事件数量和次数不断增加。公开信息显示,2014年共有56家体育创业公司获得融资,融资总额达25.05亿元。 2015年,体育产业投融资井喷,投资金额和投资数量均大幅上升。艾瑞咨询数据显示,2015年体育产业整体投资金额超过65亿元,是2014年的2.7倍、2013年的164倍。
进入2016年,随着体育消费的不断升级,国内资本巨头纷纷投资体育产业,尤其是互联网巨头的介入,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。
《2017年互联网体育消费报告》显示,2016年体育融资事件235起,融资金额近200亿元。投融资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子竞技、健身、跑步等领域,但领域细分趋势已然明显。电子竞技领域,英雄体育融资6.4亿元领跑;东秋迪领跑足球界近4亿元C轮融资。
●(注:该数据为2013-2016年)
2017年,互联网+体育领域进一步释放潜力。仅上半年就发生融资60笔,主要集中在跑步、健身、赛事运营等领域。
此外,随着46号文的出台,体育产业的初创企业数量开始激增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度过了非理性时期后,企业家们开始出现分歧。上述数据显示,体育产业创业数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,但下半年出现明显下降。 2016年是一个低谷,说明市场越来越成熟,商业模式和团队竞争力也越来越成熟。成为创业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。
除了传统的VC/PE投资机构外,不少非体育行业的上市公司和名人也开始投资体育初创公司。乐视获得的80亿融资中,凯撒旅游、海航资本通过嘉兴基金各参与本轮融资;此外,中泽文化、中建投信托、中泰证券等机构也参与其中。个人投资者包括孙红雷、刘涛、陈坤、周迅、贾乃亮、陈思诚、王宝强等当红明星。
体育产业中还有一类企业家和投资者——退役运动员。李宁可能是其中最早的代表,但现在运动员退役后创业、加入创投圈已经成为常态。体操奥运冠军陈一冰创立兴东体育;世界跆拳道锦标赛65公斤级冠军杨建平创立花虎传媒;亚运会100亿米金牌得主孙英杰经营着一家长跑俱乐部;前乒乓球国手邓亚萍现为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,该基金目标规模为50亿元。
中国资本追逐海外顶级IP
资本对体育产业的影响是深远的,不仅体现在国内不少体育企业获得了数万美元的融资2025 2014年西甲联赛,更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资本开始走出国门,获取海外顶级IP。 46号文之后,顶级IP海外并购从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。 2015年是中国资本集中发力的一年。 1月,万达集团宣布投资4500万欧元收购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20%的股份,并加入俱乐部董事会。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投资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。
2月,万达集团牵头三大知名机构和盈方管理层,以10.5亿欧元(约73亿元人民币)成功收购总部位于瑞士的盈方体育传媒集团100%股权,其中万达集团持股68.2%。
5月,腾讯以5亿美元拿下NBA未来5年独家新媒体版权。这也是NBA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数字媒体合作。
8月,万达集团以6.5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41.66亿元)收购美国世界铁人三项公司100%股权。这是继瑞士盈方、马竞之后万达集团在体育产业的又一重大投资。与此同时,万达收购世界铁人三项公司,使中国首次拥有国际顶级赛事的产权。这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。收购后,万达体育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运营公司。
同样在8月,PPTV体育宣布以2.5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16.87亿元)获得2015年至2020年西甲联赛在中国的独家全媒体转播权。
9月,乐视体育进军香港市场,斥资4亿美元(相当于当时约2.63亿英镑,平均一年8870万英镑)买断了英超联赛在香港的转播权,为2016-2019赛季。
10月,乐视体育与亚足联联合宣布,亚足联将以1.1亿美元向乐视体育出售2017年至2020年中国大陆所有亚足联赛事的全部媒体转播权,共同开拓中国体育市场。
12月,中国文化控股集团宣布联手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,以4亿美元收购曼城俱乐部母公司城市足球集团13%的股份。
收购风潮在2016年并未停止。5月,FIBA与腾讯联合宣布,双方签署了从2017年到2025年为期九年的全面合作伙伴协议。
9月,里约奥运会开赛前,阿里体育以1亿元的价格从央视手中收购2016年里约奥运会网络转播权,并与优酷体育联手打造奥运频道。这也是阿里体育在确定做体育经济基础平台后首次进军媒体领域。
11月,苏宁集团正式宣布获得2019-22赛季英超联赛中国大陆及澳门地区独家全媒体转播权。据媒体报道,苏宁支付了7.21亿美元。
2017年还将继续。1月18日,腾讯与美国国家冰球联盟(NHL)在北京联合宣布,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。从2016-17赛季开始,腾讯将成为NHL未来五个赛季在中国的官方数字媒体合作伙伴。
1月19日,双刃剑体育以超过4亿美元的价格获得2018-2021赛季欧足联俱乐部系列赛(欧冠联赛、欧联杯、欧洲超级杯)在中国大陆的全部媒体版权。
2月,阿里体育宣布与亚奥理事会达成合作,获得第八届亚洲冬季运动会(札幌)中国大陆独家新媒体版权。
4月,苏宁与德甲达成五年协议。 2018-2023赛季周期,苏宁将成为德甲联赛在中国大陆的战略和媒体合作伙伴,这至少将保证苏宁能够在新媒体领域实现独家转播。这份为期五年的合同价值2.5亿美元。
6月4日,法国网球联合会(FFT)与腾讯在巴黎罗兰加洛斯球场联合宣布,双方签署了2017年至2021年为期五年的合作协议。这也是法网首次达成合作协议。与中国数字媒体独家合作。
6月13日,腾讯体育与国际足联(简称FIFA)联合宣布,双方正式签署独家版权合作协议。腾讯体育将拥有2017年俄罗斯联合会杯中国大陆独家新媒体直播权和视频点播权。同时,通过此次合作协议,腾讯体育还将拥有国际足联主办的2017年印度U17世界杯在中国大陆的独家新媒体转播权。
6月29日,腾讯体育与环法自行车赛全球主办方ASO(Sport)联合宣布,双方签署独家数字媒体战略合作协议。 7月1日至23日,腾讯将通过旗下多个平台独家直播环法自行车赛全程。
7月2日,温网主办方全英俱乐部与腾讯体育联合宣布,双方签署独家数字媒体战略合作协议。作为“温网中国数字媒体独家官方合作伙伴”,腾讯体育将于7月3日至7月16日为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温网全程赛事的独家直播。
8月21日,腾讯体育宣布与NFL中国签约三年,成为第三个北美职业体育联盟在中国市场的独家新媒体合作伙伴。
此外,国际米兰、AC米兰等豪门俱乐部也已经拥有了中国投资者。 2016年6月,苏宁集团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通过认购新股和收购老股的方式,以总对价约2.7亿收购意大利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约70%的股份。欧元。国际米兰也成为第一支中国资本掌控球队的欧洲豪门。今年4月,中国商人李勇鸿以7.4亿欧元收购AC米兰俱乐部99.93%的股份。
人均场馆面积逐年增加
根据2014年12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,我国大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.46平方米,远低于欧美等体育发达国家的水平。此外,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馆数量达到66.05万个,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面积的53.01%。盘活体育用地“存量”,校园场馆开放应成为突破口。
2015年,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超过170万个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.57平方米。全国50%以上的市、县(区)建有全民健身中心,50%以上的街道、镇、社区、行政村建有健身中心。有体育健身设施,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覆盖全国74%的行政村。
从“1.46”到“1.57”,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逐年增加,距离46号文件提出的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越来越近。
体育赛事爆发式增长
2014年国家取消民间赛事审批后,近年来体育赛事呈现爆发式增长。
以公众参与热情较高的马拉松为例,2015年报名赛事134个,较2014年增加83个,增幅超过160%。 2016年,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实现爆发式增长。马拉松及相关体育赛事报名数量达到328项,参赛总人数达到280万人次,创历史新高。体育赛事数量的增加表明,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、人民越富裕,参与体育的热情和将可支配收入投入体育的意愿就越大。
这也意味着,为了从消费者那里赢得真金白银,体育产业必须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竞争。同时,频繁的体育赛事除了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兴趣之外,还可以拉动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GDP。
除了参赛人数之外,观众人数也大幅增加。以中超联赛为例,《2016年中国体育票务市场综合研究报告》显示,中超联赛现场观众人数从2012年的450万人次增长至580万人次,场均观赛人数增加场均从18,700人增加到24,000人,与世界一流比赛相比,可以排名领先于大联盟足球方面,接近意甲的平均人数。
健康
健身俱乐部的数量是健身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。我国健身俱乐部数量自出现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,从2009年的2959家增长到2014年的3662家。
46号文件发布后,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。新一轮健身风潮带动行业出现复苏迹象,健身俱乐部数量快速增长。据国家体育总局《2016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》显示,2015年健身俱乐部数量增长20%,达到4425家。 2015年,健身俱乐部会员数量达到663.77万人,同比增长21.3%。
但这还远远没有达到健身行业的顶峰。据青城科技最新发布的《2016-2017年中国健身行业白皮书》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有健身房37627家,超过美国。但美中不足的是,我国健身人群普及率仅为0.79%,远低于美国的17.82%。中国健身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。
健身也是创业者和投资者的首选细分领域。除传统健身房外,以互联网为基础、以健身为内容的互联网健身已成为创业和投资的热点。 IDG资本认为,体育创业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互联网与体育结合的项目是一类,但本质上仍然是互联网公司;体育核心产业——赛事运营、竞技俱乐部等属于一类;第三类是体育附属产业。按照这个分类,互联网健身属于第一类创业,比如Keep这样的健身软件。
●(注:该数据为2013-2016年)
这类创业公司主要以健身内容为主:以健身视频为主,代表案例为Keep;健身O2O:主要是在线选健身房、选课程、选教练,代表案例小熊跑;教练定制:主要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私人教练或在线预约教练为主,以凯斯逆袭学院为代表;定制健身课程:主要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健身课程,以Case E 为代表开展业务。
体育消费
《2016中国体育消费生态报告》显示,从2013年至2015年的消费轨迹来看,基础体育用品消费占比呈现明显下降,而骑行用品、游泳用品、钓鱼用品占比则不断上升。的上升。其中,钓鱼用品和骑行运动的消费增速最快。 70%的渔业消费集中在26-35岁人群。钓鱼入门级消费集中在1000元以上,产品复购率很高。到2016年上半年,消费增速超过75%。
近三年来,互联网体育用品消费也逐年增长。阿里体育发布的互联网体育消费大数据显示,2015年天猫、淘宝平台体育用品消费者规模达4亿,消费金额突破1000亿元,而2013年消费者数量仅为200人。亿,2014年是3亿,消费者数量在一步步增长。与2013年的600亿、2014年的730亿相比,消费金额增长更为迅速。
在天猫/淘宝平台运动品类最新销售数据中,运动/瑜伽/健身/粉丝类产品销量最大,达到210亿,其中运动鞋超过200亿,户外/登山/露营超过150亿。消费者对体育产业的整体消费意愿不断增强。
《2017互联网体育消费报告》显示,2016年互联网体育用品消费规模近2000亿元,2016年人均年消费额较2014年几乎翻倍。体育消费仅占全球平均水平的10%。一。
冰雪产业井喷
冬奥会刺激了中国冰雪产业。最明显的特点是滑雪人数逐年增加,近三年滑雪场数量增加了数百个。
● 资料来源:《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--2016年年度报告》
《2016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》显示,2016年,我国滑雪爱好者总数为1510万人,参与滑雪的总人数为1133万人次,人均滑雪次数为1.33次。 2015年,滑雪者和游客人数分别为960万人次和1030万人次,2014年分别为805万人次和900万人次。
● 资料来源:《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--2016年年度报告》
2000年,中国只有50个滑雪场,但到2016年,数量增加到646个,比去年增加78个。巨大变化的背后,是人们参与滑雪热情的高涨。不过,1.33次的人均滑雪次表明,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初学滑雪市场。
白皮书、GOSKI和滑雪者的统计数据显示,北京是全国最大的滑雪市场。据白皮书统计,北京滑雪人数171万人,居全国第一; GOSKI国内用户中北京用户占比30.37%,位居全国第一;北京用户中有33.67%是滑雪者来源地,位居全国第一。